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二百六十九章迎难而上(四)





  “媚娘啊,有事么?”

  太宗对武媚娘显然不是太恩宠,于招呼之际,脸上虽是带着笑,可言语间却明显透着股淡漠之意味。

  “陛下,中秋将至,天干物燥易上火,妾身特意给您熬了碗银耳莲子汤,正温着呢。”

  以武媚娘的七窍玲珑心,又怎可能听不出太宗言语中的疏离之意,但却并未有丝毫的介意之表现,也就只是柔柔地解释了一句道。

  “嗯。先搁着罢。”

  在刚将武媚娘纳入宫中时,太宗一度很是喜欢这个精灵古怪的俏丽妃子,可自打去岁年底,在马房休闲时。武媚娘自以为是地上了驯马策之后,太宗对这个心有煞气的妃子就难免有些嫌弃了,算下来,这都已是有大半年没再翻过武媚娘的牌子了的。

  “大哥。”

  见得太宗不肯当场喝汤,武媚娘也自不敢强求,在指挥两名宫女将托盘搁置在龙案一角之后,这才转过了身来,宛若方才发现了赵文振一般。惊喜地唤了一声。

  “微臣见过武娘娘。”

  假,真的太假了!以赵文振之精明,又哪会不知武媚娘究竟在闹啥玄虚,可也没辙,心里头虽说很是不爽利,却也只能是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。

  “大哥?媚娘,你唤文振为大哥?”

  太宗还真就不知道武媚娘与赵文振之间有过交往,此时一见武媚娘这般表现,好奇心顿时便大起了。

  “是啊,陛下,妾身贞观九年来京时就认识大哥了,那时节,家父方才刚去世,妾身一家三口遭小人欺凌,不得不搬回长安,幸得大哥一直关照,这才能平安度日。”

  听得太宗见问,武媚娘立马巴眨着双眼,脸色复杂至极地便开口解释了一番。

  “原来如此,朕还真不知有此事呢。”

  再不怎么待见武媚娘,太宗也断然不能忍受有戴帽子之虞,而今一听武媚娘是贞观九年时认识的赵文振,心中的猜忌立马便烟消云散了开去,没旁的。概因贞观九年六月时,赵文振便已率部远征青海去了,如此短的时间里,想来不致于发生甚纠葛,再说了,那时节,武媚娘才只是个十一岁的小丫头来着,彼此间年龄、地位等差距摆在那儿,也真没可能发生些啥的,一念及此,太宗当即便自失地笑了起来。

  “陛下恕罪,是微臣孟浪了。”

  太宗可以不介意。可赵文振却是不能装糊涂,心下里对武媚娘的借力打算虽是反感不已,可也没法在此时有所表露,此时此刻,他所能说的也就只有这么干巴巴的一句告罪话语罢了。

  “无妨,你二人既是相识于微末之时,那就各论各的好了。”

  自家女婿竟然是自家小妾的结义大哥,瞧这关系乱的,太宗都想笑了。

  “谢陛下宽仁,微臣告退。”

  有些事儿越解释便会越乱,既如此,那就索性不解释好了。以赵文振之睿智,自然是不会犯那等低级错误的,他也没打算再给武媚娘顺杆子爬上去之机会,紧着便就此请辞而去了……

  “禀老爷,工部尚书赵彦、赵大人来了。”

  戌时二刻,匆匆用完了晚膳之后,魏征照惯例去了书房,这才刚摊开了本空白的折子。打算就朝廷近来不断加强武备一事泼些冷水,冷不丁却见管家匆匆从室内而入,冲着魏征便是一躬身,紧着禀报了一句道。

  “哦?头前带路,老夫自去相迎。”

  这一听是赵文振前来拜访,魏征的脸色当即便凝重了起来,没旁的,自打上回在武举一事上坚决唱了把反调,二人间原本的默契就已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些间隙,算下来,两人间都已是一个半月不曾往来了的,对这等局面。魏征虽说不曾后悔过,可心下里还是不免有些惋惜的,而今,既是有着弥补之机会。魏征又怎可能会不重视呢。

  “诺。”

  魏征此言既出,管家自是不敢稍有大意,紧着应诺之余,赶忙亲自提着个灯笼。引领着魏征便往正门去了。

  “小侄见过魏伯父。”

  魏府门前的台阶下,一身便装的赵文振很是随意地站着,可待得见魏征从侧门行了出来之际,赵文振可就不敢稍有轻忽了,紧着便抢上了前去,很是恭谨地行了个礼。

  “文振来啊,走,内里叙话去。”

  赵文振这么一以后辈自居,魏征素来不苟言笑得脸上当即便绽放出了和煦的笑容。

  “善,伯父,您先请。”

  魏征其实是多虑了的——赵文振从来就不曾记恨过其,无他,那本武举的折子原就不是出自赵文振的本意,不过是太宗的意思罢了,再说了,公事归公事。私交归私交,在这一点上,赵文振一向是分得很清楚的。

  “老朽看了邸报,莱州、海州、明州三处盐场皆已先后竣工,产盐量尤在登州盐场之上,实是可喜可贺,此皆贤侄之功也。”

  魏征明显是有意要弥合一下彼此的关系,几句寒暄过后。便即好生夸奖了赵文振一番。

  “伯父过誉了,小侄不过只是掌总而已,盐场一事能有所成,上有赖陛下之洪福,下有各级官吏之辛苦付出,小侄自不敢贪天功为己功。”

  听得魏征谈到了盐场建设,赵文振心下里还是有些小得意的——何栋等一干分散到了沿海各州的工部官吏们如今都在大干快上着,除了魏征所说的三处已开始产盐的盐场之外,还有七处盐场也在赶工之中,到十月份时,全国的盐产量翻上个十几倍那是少说之事,而到了明年,翻个二十倍也属正常之事来着。

  “文振过谦了,例算古来之能臣,未有似贤侄这般能为国谋利者,老朽远不能及也,只是我儒家治国当得中正平和为要,须知过犹不及啊。”

  对赵文振的赚钱能耐,魏征是真的很佩服,可对赵文振的激进之行事风格,却又不免有些个担忧不已,言语中虽不曾明说,可意思却无疑是明摆着的。

  “伯父教训得是,小侄到底年轻,行事有时难免顾虑不周,还须得伯父您多把把关才成啊,现如今小侄恰好有一治水之构思,还请伯父斧正则个。”

  在对外战事上的分歧纯属政见不同,争是争不出个所以然来的,赵文振也自懒得去浪费那个口舌,谦逊了几句之后,便即抖手从宽大的衣袖里取出了份折子,双手捧着,就此递到了魏征的面前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