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四十九章出版法(二)





  “徐恩,宣。”

  对赵文振捣鼓出来的《出版法》,太宗原本是不太在意的,毕竟现如今雕版印刷术才刚成型没多久,刻印的大多是各种经文,至于话本么,严格来说,还真就只有《玉箫情缘》这一本而已,太宗是真心不觉得有立法之必要的,可在看完了赵文振的奏本之后,太宗却明显改变了看法,虽不曾有所置评。可让徐恩宣读本身就表明了太宗对此事的重视。

  “诺。”

  太宗金口这么一开,徐恩自是不敢稍有迁延,紧着应诺之余,手脚麻利地便拿起了奏本。略一清嗓子,就此朗声宣上了。

  赵文振所上的奏本可不短,洋洋洒洒两千余言,但却并不显得枯燥,原因就在于真正的法律条文其实并不多,也就只二十来条而已,其余的内容全都是释义与举例说明,可谓是生动而又有趣。众人自是都听得个津津有味。

  “诸公且都议议看,此策究竟可行与否?”

  太宗对这么份《出版法》显然很有兴趣,当然了,他在意的倒不是那么点版税,而是防微杜渐之功能,无他,于上位者而论,防民之口甚于防川,舆论控制无疑是再重要不过之事了的。

  “陛下,老臣以为此策殊有不妥,诗书本是风雅事,此策一出,铜臭味十足焉,实是有伤风化,断不可取。”

  萧瑀生性耿直,哪怕明知太宗对此策已然动心,可该说啥,他却依旧照直说了去。

  “萧公此言差矣,诗书确是风雅事,可书生纵使再风雅,那也是要吃饭的不是吗?”

  风雅能当饭吃么?显然是不能的,毫无疑问,萧瑀这话纯粹就是饱汉不知饿汉饥,在赵文振看来。完全就是在扯淡。

  “哼,我辈读书人,焉能为五斗米折腰。”

  这一听赵文振如此说法,萧瑀登时便怒了,双眼一瞪,毫不客气地便训斥了赵文振一句道。

  “萧公,您确是高风亮节,然,似您者罕矣,芸芸大众终归还是得为五斗米而忙碌,我等身为朝臣,又岂可以己度人呢?且。我辈读书人欲得佳作,往往都须得禅精竭虑,甚或是呕心沥血,既如此,又为何不能以之换取应得之钱财呢?这不正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么?”

  萧瑀自己一生富贵,他当然可以高风亮节,可以不在乎五斗米,问题是旁人可没他这等投胎的本事,真玩不起啥风骨的,再说了,就算能玩得起,那也没必要跟钱过不去吧?

  “……”

  萧瑀本身就不是个能言善辩之人。被赵文振这么一顶,一时间还真就不知该如何分说了去了。

  “君子爱财取之有道,诚然如是哉,卿等且议一下这么些条文是否有误好了。”

  太宗虽说不太喜欢萧瑀那过于耿直的性子,可到底还是不忍见其被赵文振这个后辈顶得下不来台,这便从旁打岔了一句道。

  太宗这话听起来是在和稀泥,可实际上却是在明确表达对《出版法》的支持,在此情形下。众宰辅们自是不得不慎重行事,全都默默地思忖起了具体条款来,可越是思忖,众人的眉头便皱得越紧,但并非是对那些条款有啥异议,实际上恰恰相反——赵文振所拟定的条款可谓是环环相扣而又面面俱到,饶是众宰辅们都是阅历过人之辈,也自找不到啥不妥之处。

  “陛下,老臣以为经书子集当与杂书有所区别,为劝学故,似应减免版税为宜。”

  一众宰辅们闷头想了许久,都没能有所挑刺。这气氛可不就难免有些尴尬了,好在长孙无忌脑瓜子灵,憋闷了片刻之后,终于找到了个可以拿出来说上一说的事儿。

  “嗯。此该当之事也。”

  太宗本来就没在意那么点版税的收入,此时自然不会驳了长孙无忌的面子,很是爽利地便给出了答复。

  “陛下圣明。”

  意见既已提完,那就意味着自个儿的挑刺任务已然达成。长孙无忌当然是不想再节外生枝的,也就只称颂了一句,便即退到一旁去了。

  “陛下,老臣以为此策已颇有可观处,然,究竟是否合宜,终归还得先试行一段时日方可知端倪。”

  长孙无忌这么一功成身退之下,其余几名宰辅可就不免有些头疼了,又是好一阵的沉默之后,这才见房玄龄从旁站了出来。

  “善,且就于明日早朝先过上一过,若众臣工们都无异议,那便先于关中试行也罢。”

  鞋子合不合适,那自然是得先上了脚才能知道,这么个道理,太宗又岂会不明。

  “陛下圣明。”

  太宗既是已有了决断。那群臣们自然不会在此时再多横生枝节,齐齐称颂也就属再正常不过之事了的……

  内朝已然定了盘的事儿,到了大朝会上自然不会有太大的碍难,当然了,太子一系的官员们还是没少给赵文振找些麻烦,可也不过是螳臂当车罢了,啥效果都没有,就这么着。《出版法》提前了千余年横空出世了。

  《出版法》一经公布,早前盗版的那家刘姓书商顿时大慌,第一时间便提着重礼赶到了赵府,痛哭流涕地陪着不是,对此,赵文振并未过于己甚,也没打算放弃自己应得的利益——就那么拢共一百二十来贯的钱,于家底厚实的赵文振来说,当真多不到哪去,有与没有,其实差别不大,然则为了给后来者做个榜样,赵文振还是不嫌麻烦地跟刘姓书商签订了正式的出版合约。

  刘书商显然是很有经济头脑的,这不,合约一到手,他立马便开始了疯狂的加印,派出不少人手往全国发行了去,于是乎,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而已,《玉箫情缘》便已传遍了大江南北,赵文振的名声鹊起之余,非议也就跟着来了——时不时便会有自命正统的高门士子、老夫子公然斥责赵文振败坏世风,对此,赵文振根本不予回应,纯然当成有犬在吠,该干啥依旧干啥,压根儿就没把那些叫嚣啥的当一回事儿……